下半学期讲座-《生命伦理:死亡与安乐死》

2013-12-24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讲座题目】生命伦理:死亡与安乐死
【主讲教师】彭容
【针对年级】初二
【上课地点】公共教室B402
【讲座简介】
   “你害怕死亡吗?人类为什么害怕死亡?”面对这样的问题,有人说,“恐惧是因为未知。”可以说,死亡是人类探求自我的永恒主题之一。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哲学家、思想家、医生和科学家都在思索着关于死亡的问题,耶鲁大学的公共开放课程之一:人文课程——《死亡》就是其中一例。
对死亡的未知和恐惧或许是促使宗教产生的原因之一。天堂与地狱、极乐世界、前世今生、轮回转世……许多宗教都不约而同描绘了人死后的情境。甚至有人认为,人死后肉体消亡而灵魂不灭。那么,普通人对于即将到来的死亡又是怎样应对的呢?
  一、 对死亡的认识
  二、安乐死 Euthanasia
  三、临终关怀


生命伦理:死亡与安乐死1.jpg


生命伦理:死亡与安乐死2.jpg


【听后感】
    在这次的讲座中,我接触到了关于死亡与安乐死的相关知识,比如:安乐死的立法、使用安乐死的案例、普通死亡与安乐死的区别……通过彭容老师生动的讲解,我对此也有着更为深刻的看法: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对于生与死的选择权;当一个人被病痛折磨的筋疲力尽时,他可以选择安乐死来提前结束自己的悲惨命运。然而对于安乐死,许多国家也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国家会认为它有悖于伦理,所以不会对此有相关立法。 (15届1班 蒋沁怡)

    安乐死指对无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疗或使用药物,让病人无痛苦地死去。“安乐死”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幸福"的死亡。老师在课上举了一个美国男孩安乐死的事例,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了安乐死的过程。不过与此同时,老师也讲了安乐死的合法化在我国所遇到的一些瓶颈与障碍,也知道了安乐死的合法化的要求十分多,十分严格。此外,老师还讲了生命伦理,就是涉及到器官捐献与人体研究的领域。这次讲座加深了我对生与死的理解,对安乐死有了全新的认知,对生命伦理有了新的思考。(15届1班 陈羿达)

    周二,我听了彭容老师的讲座:《生命伦理:死亡与安乐死》。从中我对于“死亡”这个话题有了新的认识。很多人都对死亡感到恐惧,但是我认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没有人可以长命百岁。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说:死,只是生的一部分。我认为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对于安乐死,我想说的是,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提到要珍爱生命,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活着是一种更大的折磨。就像老师上课时举的那个小男孩的例子,他每天接受治疗却痛苦不堪,正因为如此,他才选择了死亡。一个人的生命是由他自己决定的,我们所有的旁观者都应该尊重他们的决定。我认为这次的讲座中,我的收获还是很大的。 (15届1班 俞贾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