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名称] 历法的秘密
[主讲教师] 陈凯
[针对年级] 初一
[开设时间] 第9周周二下午15:00-16:15
[开设地点] 第一报告厅
[讲座简介]
山鲁亚尔:亲爱的,我第一天见到你,是哪一天?
谢赫拉查德:我记得很清楚,离现在已经有一千零一天了。
山鲁亚尔:嗯,时间可过得真快,我已经连续听了一千零一个晚上的故事了,可是虽然你这么说,可我还是不知道,我第一次见到你是哪一天。
上面这段对话自然是虚构的,不过现当今,假如随便问哪个人,一千零一天前你大概在做些什么,那么回答问题的人,大概首先要想办法算出这一千零一天到底能折合成几年几个月几天,这其实也就说明了,为什么人类需要历法。
历法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有些活动耗费天数多,有些耗费天数少,所以成熟的历法总是巧妙地将长周期和短周期结合起来。如果仅仅是计算日期数而不考虑某些讨厌的干扰因素,那么历法的制定基本上就是一个数学问题,比如,人们将一小时分为60分钟,那么就可以按半小时、20分钟、15分钟、10分钟、5分钟、1分钟为单位,将一小时分割成可方便管理的小块。然而问题是,直到现在人类都必须——或主要是生活在地球上,而不是在外太空的飞船上,为了合理地安排生产和生活,某些重要却多少有点讨厌的因素——主要和太阳和月亮的运行有关——是很难视而不见的。人们在制定历法时,需要一个与自身生产和生活有关,并且能以准确周期显现的某个标志。历法制定者将眼睛盯住太阳或月亮,看上去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实际上,世界上绝大多数古代文明的历法制定工作,都是和天文观测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盯住太阳,那么制定出来的就是阳历,盯住月亮就是阴历,或者既盯住太阳,又盯住月亮,称为阴阳历。不过总有些比较异类的文明,他们制定的某些历法可能既不盯太阳也不盯月亮——这就没有统一归纳好的称谓了。
[听后感]
历法的秘密这个讲座是一次大型讲座,主题是讲关于日历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讲座内容是蛮有趣的,只是纪律不太好,想听的同学没怎么听到,有些可惜。内容很精彩,老师的PPT做的也好,条理清晰,许多同学都很感兴趣,希望下次也如此!(16届 吴珺仪)
我听了关于历法的讲座,历法的秘密对我而言闻所未闻,所以带着极大地兴趣去听关于历法的讲座。历法,简单说就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主要分为阳历、阴历和阴阳历三种。阳历亦即太阳历,其历年为一个回归年,即为太阳历的一种,亦简称为阳历;阴历亦称月亮历,或称太阴历,其历月是一个朔望月,历年为12个朔望月,其大月30天,小月29天,伊斯兰历即为阴历的一种;阴阳历的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还知道古人很早就掌握了春秋分和夏冬至等24个节气。(16届 罗奕)
这是个非常有趣的讲座。虽说关于历法可能是个比较难懂的题材,但老师通过许多生动有趣的例子详细地让大家充分理解了这其中的奥秘所在,语言也十分幽默,时不时惹得大家爆发出阵阵笑声,讲座氛围非常轻松融洽,师生间也不乏互动,大家对此都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致,反响都很不错。此外,老师的专业性也是值得肯定的,如果不是知识功底扎实,很难把这样一个题目讲得如此彻底、清晰。总的来说,这个讲座十分有意义,让我的课外知识拓宽了不少,收获颇多。(16届 翁悦仪)
周二,我参加了陈凯老师《历法的秘密》的讲座。讲座很有趣,让我长了许多知识。讲座围绕着阳历、阴历以及阴阳历展开。阳历是根据太阳直射点的运行周期而制定的,其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其历年有两种,一种是平年,一种是闰年,闰年和平年仅差一天。阴历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阴阳历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1个月,但设置闰月,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因此这种历法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16届 龚星陆)
周二我参加了历法的秘密。讲座一开始,老师先打出了两张图片——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再由此引入主题——历法,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历分为四类:阳历,阴历,阴阳历和其他既不看太阳也不看月亮的日历。老师对于每种历法都作了详细的介绍,并且补充了一些有趣,也有点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比如,因为历法的误差,十六世纪的教皇为了调整,十月竟白白少十天。还有一些奇怪的问题让我们绞尽脑汁,丰富的图片令我们眼花缭乱,这真是一堂生动的讲座课啊!(16届 万晗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