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周国旗下演讲--端午,中国味道

2015-06-15 摄影:史卫进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端午——中国味道

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端午——中国味道。

转眼间又是一年6月。百花争艳的时节已过,身边展现着绿树成荫。也许早在两千多年前,尚处于战国时期的中国,就已经呈现出这样的景象。粽子飘香,龙舟上呐喊阵阵,不知不觉中端午悄悄到来。

“五色新丝缠角粽”,这是欧阳修笔下的风采;而在苏轼豪迈的风格里,端午节又是“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的才情。在中国辽阔的疆土上,各个地域不同的习俗交织成各具特色的端午。也许各地流传的故事不同,但大家都是在庆祝,在纪念。

所有人都会记得这个节日的起源。相传端午是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忌日。而粽子是百姓为了不让鱼儿咬噬这位伟人的身体。当惨遭他人排挤,眼见报国无门,他在写下绝笔之作《怀沙》之后,投入汨罗江,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为那难酬的壮志,也为对国家、百姓的无处诉说的担忧。

几千年后,我们合家团聚,轻轻揭开墨绿色的包裹着粽子的艾草,品尝着那晶莹剔透的糯米包裹着的甜或咸时,还会时常想起那段动人心扉的传说,想起江边曾有一个孤高而忧愁的身影。这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情结,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其他的民族都不会体会到的。就像想到赛龙舟,眼前一定会浮现出这样一幅景象:一个大红色的威风凛凛的船身,载着许多那样鲜活、那样蓬勃的生命,带着朝气,带着期许,迎着口号、河岸边的呐喊冲向终点——那是他们心目中胜利的彼岸,带着浓浓的中国味道。

有很多很多数不清的事情都会给我们炎黄子孙带来这样温暖而熟悉的感觉,好像是与生俱来,或者,不如说,是因为这是流淌在血液里的印记,从不知何时起便一脉相承。中华文明是古老而璀璨的。每一个节日,能够保留至今,一定有它存在的意义,是文化的积淀,带着或美丽或哀伤却都同等令人震撼的传说,让我们了解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深处的期许与愿望,感受到最朴素却又最殷切的祝福。当心心相通,现代的我们,体会到的是灵魂上的一种对于亲情,对于温暖的渴求,被浓重的传统包围时的一种幸福与归属感。人人都会记得,每年春节时,人再多、再挤,也有千千万万天南地北的游子背着大包小包随着人流拥上火车,带着疲惫却又欣喜的笑,踏上回家的路。而翻开日历,目光会定格在那雨纷纷的清明,去祭祀怀念已经逝去却又不曾走远的祖先;会回忆起遍插茱萸的重阳,家里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登上高山时的快乐;会联想到“东风夜放花千树”的元宵,儿时的兔子灯一闪一闪,仍然在心间向前走着,走着……

有怀念,有期盼,但永远充满希望,这种感情是一个民族最美的地方。不必“每逢佳节”,只需想起某个情景,心里便漾起一阵思念,以及小小的甜蜜,这种精神上的乐与美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周国平曾说,“灵魂是一个游子”,那民族的节日,家的光亮也许就是它的归宿。时代在发展,当一切的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先进而又快速,蓦然回首,你发现还有一个地方很古典,很缓慢,没有过多的修饰,却因为时间的洗礼而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就是时至今日,我们还要在端午吃粽子、赛龙舟,在春节齐聚一堂,在中秋赏那夜空中的一轮明月的意义。其中,蕴含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不知多少代人的心情。

如果能够好好体会,也许会发现,我们所熟知的节日,不仅仅代表着假期,而是有着更深的意义。今年端午,好好品味,也许我们都会感受到其中隐藏着的中国味道。